《清宫档案揭秘》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本文为原书序) 让历史走近现实,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这是史学界老前辈们早已提出并相当重视的一个课题。像吴晗、翦伯赞、郭沫若、顾颉刚,都主张把历史论著写得生动好懂。郭沫若、顾颉刚在撰著深奥的古史考证文章时,也力求写得通俗一些,避免枯燥乏味。著名史学家吴晗同志是最热心倡导普及历史知识的,早在1935年他和张荫麟就主张写历史要通俗生动,并设想编一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吴晗这一宿愿才得以实现。他主张“把提高了的东西,普及给全国人民,要使人人懂 得自己的和别的国家的历史”。1959年,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第一批)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批《中国历史小丛书》,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成功范例,雅俗共赏,影响深远,可惜未能竞其全功。
普及清代的有关历史知识,我也曾尝试过,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1990年底,我们按期完成了“六五”(跨“七五”)历史学科重点项目——10卷本《清代全史》,这是一部将近400万字的学术著作,适合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对一般读者来说,文字则嫌过多过繁过深。于是有朋友提议,在《清代全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中的研究成果,写一本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简本。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建议,邀集了一批专家,多数是《清代全史》各卷的主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50万字的《清代简史》。虽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很快就脱销,但读者的面太小,还是没有走出专业人群的小圈子,根本没有达到普及化、通俗化的目的。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对于如何用通俗语言表述学术研究成果,实在是力不从心。
最近几年,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代历史,而这些取材于清代历史的影视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闻之辞,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哪些是史学界还在争论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观众在观看影视剧之前,就具备这些识别能力;我们也不能要求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片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功能,更不能要求每部影视剧在片头都加上“本片故事,纯属虚构”字样。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越来越多的影视片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不正确的历史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沉不住气了,纷纷对影视片提出批评,指出这个情节不合历史,那个人物被歪曲了。影视界的朋友也不服气,反唇相讥:“就是要气死历史学家!”这些赌气的话,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两家合作也尝试过,比如请历史学家当顾问,其结果是不“顾”不“问”,如果真要顾问起来,肯定是善始而不能善终。至今还没有一个成功合作的先例。
应该承认,这是鸿沟,是行业之间的鸿沟。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在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关于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相互关系的争论。史学界的朋友强调的是求真求实,历史不可以歪曲;戏剧界的朋友强调的是,戏剧是艺术,艺术不但允许虚构,而且必须虚构。新时期这个问题又重新成为问题,但有新特点。传播范围有限的舞台上已经少有以历史为题材的话剧,代之而起的是传播范围极其广泛极其快速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