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特色的创业之路
曾国藩的成功是典型的“厚道又精明”人的成功,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朴拙之人而讲权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一种掩饰。高明的骗子绝对不会光说假话,而是三分真话,七分假话。或者三天讲真话,七天讲假话。相对于讲假话,如何讲“真话”来得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只有把“真话”讲得合情合理、真实感人,才能把对方唬住、蒙住、镇住、忽悠住,才能使对方乖乖地上钩中套。
作为一个时代风云人物,曾国藩可谓典范。生前荣获“中兴名臣”之首的美誉,身后崇拜者更不计其数,且崇拜者三教九流、包罗万象。今天重读曾国藩,不由得为曾氏的作为而感慨。世人道:“曾文正公以中人之资,成就落吧之功。”
(一)曾国藩,我们一直眼红的时代人物
嘉庆十六年的秋天比夏天多了一个曾国藩。
这个人物,五岁上了学,二十三岁成了秀才,二十四岁中举。
从这一段人生历程看,他虽然能对住自己那小地主阶级的出身,却也不算有什么大出息。
又过四年,他拿到了道光帝同进士出身的文凭。赐同进士出身,在上流社会是并不光彩的。据说,有一次曾国藩去看左宗棠,见左宗棠正在给如夫人洗脚,曾国藩便随口说出:“给如夫人洗脚。”左宗棠也立即反唇相讥:“赐同进士出身。”
但是,曾的科名虽然在进士中比较排后,但确确实实地是资格货,是考场之中拿笔杆子得来的,含金量与那些“恩封”“功封”“纳捐”之流不可同日而语。
这来自于他的勤奋刻苦。在家境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他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好在父亲表示全力支持,只希望儿子能扎扎实实地把它研读完毕。曾国藩为了报答父亲的支持,特意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不仅把这部二十三史读完,把每日点十页史书的读书习惯保持了下来,而且也养成了对古文与历史的爱好。通读二十三史,是曾国藩金榜题名的基础,当然,也是他以后学术研究与治理国家的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阅读历史书籍具有很大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话说进士学位到手后,他做了个舒舒服服的小文官,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饮水思源,这机会可都是科举来的。曾国藩对老祖宗孔子的感情既朴素又刻骨铭心。
一直没什么沧海横流显身手的机会,他终日只是忙着提高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搞搞写作,甚至给皇上写主张反腐败的信,再就是交交朋友,致力于人脉建设。这期间,还收了个学生,叫李鸿章。所有这些事,全是儒家该干的。可是光这么干,也难有什么出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清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倒省了几石米。
这种日子过了大概十三年,他倒没有迫不及待,比他小三岁的洪秀全迫不及待了。
众所周知,咸丰元年,洪秀全造了反。我们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却不知道还有一截“兵强马壮者为之”。这一截加上之后,说这话的人才不至于像个愤怒青年。
洪天王,农民子弟,村里念的书,从十四岁到三十岁,先后四次,考不上区区秀才。第三次没考上就已经身心交瘁,半真半假病了一场。第四次还考不上,后来搞到西方传教士的一本小册子,半懂不懂却装懂地看过后,掌握了理论武器和解释权,创立了拜上帝会。
这对我们有两个启示。一个是要夺取政权,必须先造舆论。老前辈陈胜好歹还用条鱼,宋江则玩得更节约了,说是做梦梦到了神仙给的理论武器。都精明到这份儿上了,满梁山按IQ排也是他当老大了。
另一个启示是对统治阶级说的,那就是一定要扩招,让知识分子都有出路,就算没出路,也不能闲着,要将他们的过剩精力以科举的无穷攀登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