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未分,一气混茫。气分清浊,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
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则为水,水性蛰藏,故
其气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明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
之所变化耳。肢百骸之刚柔,皮肉毛发之荣枯,无不形之于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此乃
至理明言。
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与天地相应,
所以人之脉象与四季相应,随四季气候生地炭,平胆疏肝,凉营退热;广桔
红、杏仁泥、北沙参、浙贝母、法半夏,清肺化痰,理气降
逆;柏子仁养心;鲜芦根清肺生津,润燥止渴。
[加减]吐血重者,改鲜芦根为白茅根15克,以清肺止血。舌苔黄厚腻者,,宽胸降逆,化瘀止痛为主。初病兼清上热,久病兼
滋肝阴、润燥以熄风。肝阴足,则胆汁稀薄,精体溶解,结
石不复存在矣。
征之临床,除初起因胆胃气滞,火热之象明显者外,脾
湿之象多伴有之。所以本病病机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
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融而气调,木荣而血畅,传导顺遂,故
不病痢疾;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袭,伤
脾胃而致脾湿,脾湿不能升庚脾湿肾寒,肝木郁滞,胆胃气逆,心阳浮动,宗气不固所
致。
[脉证机理]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藏于肝
而气藏于肺。在经在络名曰营卫,在脏在腑名曰气血。平人
中气健旺,脾运胃纳,清升浊降,心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