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部小说的诞生缘于作者的失恋,当看完这部青春可爱里面又夹杂着苦涩酸楚的小说时,我不免坏坏的想,何不让余可多失恋几次呢?那样或许能让我们多读到几部如此好看而又耐人寻味的小说了!当然这很不厚道,上帝保佑。
《那些花儿,那些青春》并没有体现对大量信息场面的追求,叙事场景非常干净整洁,我们在仅有的场面里感受到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一切:生活的碎楚感、爱情的偏执冲动、友情的坚硬豪华以及对物质性空间的蔑视。当然在这个场面里我还能感受到外部空间的内置,这是外部世界对小说所施加压力的一种表现,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压迫才一遍遍的让我们的心灵在嬉笑之余感受到了沉重。
在当代小说这片沙地上,有一种精神正在被废弃,我们有必要重说这一情怀、这一精神,那就是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当现在小说特别是青年小说普遍追求轻松幽默、简单愉快的时候,余可的小说却在试探性的表达着一种悲悯,她正在试图揭露这个使人变的冷漠、变的无情、变的冷酷的社会与时代,这大概是想唤起正在消溶的人们的悲悯情怀,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激情、热情、同情……损失、损伤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因为天天都有个面貌丑陋的男子站在我们宿舍门口深情地凝望着我的窗口,而我却很担心管理员会冲出去把他赶走。换句话说,这个面貌丑陋的男子--让我牵肠挂肚了!
这厮自从认识我以后去看见了憔悴不堪的冯桥。他双手双脚都跟床捆绑在一起,脸色苍白,不停地大声叫喊,口吐白沫,像吃了砒霜。医生在一旁拿个小汤匙朝他嘴里灌药,看样子比给动物吃药还困难,于是朝晖过去帮忙按住他的双脚,我也走过去本的形式在男生宿舍流传!
晓晓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自然也得以身说法一下下,才好带动大伙日益高涨的情绪嘛!于是晓晓写了个短篇小说,比较含蓄的表达了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恋,我们班很多男生看了后都一把鼻涕一把眼一的时候北京大街上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又刚刚下过雪,显得特冷清。心想这都热闹啥呀?怎么就没感觉出热闹来?
老妈说我读了几年的大学反倒变得粗俗不堪了,我还自称接受过高等教育呢,还没小时候那股灵气劲儿。我瞎转悠,冯桥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助人为乐,大夏天的在食堂夹塞给我打饭。还有朝晖,这孙子,自从自行车丢了后我就没有在他后背上睡过觉了。我就没告诉过他小日子过得倍儿甜蜜了,不知道他还愿不愿意为我作牛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