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抉择》》TXT全集
小说《抉择》
书籍作者:张平
书籍类别:都市小说
书籍格式:TXT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书籍大小:解压后(3.84 MB)
书籍字数:368577 字
更新时间:2017-02-11 15:54:23
上传用户:华天骄
书籍来源:未知
已被围观:738
快捷下载:不看简介直接下载

内容简介

    市长李高成接到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工人要闹事的消息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郭中姚在电话里对他说,他们整整做了一晚上的工作也没有说服了工人们。有两个副总经理在做工作时,都几乎挨了打。连离休在家的党委书记范立刚也受到了工人的围攻,有两个赖小子还趁机把范书记家阳台上的玻璃给砸了。公司公安处连经济民警算上一共出动了百十来号人也没能顶了事,整个乱成一锅粥了。公司宿舍区这会儿至少聚集了有三四千人,有几个领头的说了,他们明天一早就集体到市委门口请愿。总公司接送工人的大轿车聚集了足有二十多辆!听说还有人正在联系外单位的车,要是联系不下,就用大卡车接送,而厂里的大卡车至少有四十多辆!要真让这么多人出去了,不用说别的,只这近百辆车聚集在市委门口就能把整个市区间翻了天!
    刚刚睡下不到两个小时的市长李高成顿时睡意全无,他披上衣服有些发愣地坐在床上,一时也想不出究竟该怎么办。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是一个有两万多工人的大公司。它的前身中阳纺织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之一。中阳纺织厂的厂龄比共和国的年龄大一倍还多。据说是在慈禧太后手里兴建起来的,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可算是最大最先进的一个纺织厂。而后风风雨雨几十年,不管是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也不管是在清末政府手里,日本人手里,还是在旧军阀手里,中阳纺织厂始终都非常兴旺发达。经营有方,运转良好,资金雄厚,盈利可观,一直是当时政府的支柱产业。虽然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但从来都挺得过来,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停工停产事件和大的工人闹事的情况。
    解放后,中阳纺织厂经公私合营最后由政府全面接管,经过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改造,曾一度大显风采,着实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了一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对当地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和丰功伟绩。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阳纺织厂大力扩厂,使当时的工人人数几乎翻了一番。8000多工人一跃为15000多。当时省里的领导明确指示,中阳纺织厂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人数的增长和数量上都要成为北方第一。于是中阳纺织厂一下子陷入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缺钱,缺技术,尤其是由于同苏联断交,极度短缺由苏联援助的机器零件,使工厂的生产几乎全线瘫痪和崩溃。紧接着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直到1964年以后,才好不容易缓过劲来,但红火了没几天,"文革"便开始了。厂里打打闹闹,机器开开停停,一直到了1978年之后,才开始全面整顿,技术和设备改造也重新开动,生产秩序和生产规模也才得以真正恢复。
    1978年到1984年之间可以说是中阳纺织厂最发达、最繁荣。最兴盛、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厂里的工人由15000多发展到20000多,织布机由8000台发展到15000台,设备能力由50万纱锭发展到80万纱锭,年产值由一亿一千万元发展到接近两亿!年利润由2800万发展到7000多万!一年的利润就完全可以建成一个同等规模的中阳纺织厂!到1986年为止,中阳纺织厂历年来的利润加在一起,可以修建成十几个同等规模的中阳纺织厂!1985年,中阳纺织厂正式改名为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下属二十多个分厂,与此同时,雄心勃勃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还兼并了三个即将倒闭的工厂,救活了两个已濒临破产的企业。这是中阳纺织厂的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给国家的贡献也一样是不容质疑的。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1985年后开始走下坡路,到1986年以后,由盈利走向亏损。国家利税制度的深化改革,粮棉价格的全面放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国营大型企业的管理不善以及自身包袱越背越沉等等诸多原因,致使中阳纺织厂陷入越来越无法自拔的困境。截至1995年年底,除去外欠的款项,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累计亏损和负债额已达到4.5亿元人民币!而最近的亏损和负债额还没有结算出来,预计总外债额将接近6亿!将成为国家银行最大的债户。从1995年2月份开始,公司便已发不出一份工资。到1995年7月份为止,离退休工人和干部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也全部停发。从1993年1月份开始,公司的一些分厂便开始停产。1994年底,公司的大部分分厂分公司基本上都处于停产状态。1995年10月份,摇摇欲坠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终于垮了下来,公司全线停产,往日红红火火、震耳欲聋的中纺公司,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死寂。
    这么大的一个国营大型企业,停工停产,加上离退休职工,近3万工人干部没有事情可做,而如今年关在即,再过几天就是春节,公司的职工们已经十多个月没领到工资了,天寒地冻,没吃没喝的,物价又是这样的高,想想怎么会不出事!
    市委市政府也早已把如何救活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列入1996年工作中重点的重点。市常委会多次开会研究,并且决定由市长李高成亲自挂帅,由市银行、市经委、市计委、市财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解决中纺的一系列问题。这个领导小组成立时,已经是1995年十月份了。虽然早已开始了工作,也已连续几次给市委市政府做了汇报,但由于已接近年底,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下子全压了过来,哪儿也忙得一塌糊涂,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最终决策还是没能拿出来。到了1996年元月份,市委市政府又曾研究了一次,而这次只是政策性的,到春节期间,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给中纺的全体职工补发一到两个月的工资。而其它的事情,只有等到春节后再说了。然而偏是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工人们却真的要闹出事来了,而且规模还是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焦心了。
    市长李高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来。说实话,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门口上访、请愿、闹哄,并不是什么希罕事。甚至于连过路的在市委市政府上下班的人似乎都见怪不怪、睬也不睬了。好像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自然而然也就没人把它当做一回事了。这些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闹还不是白闹。几只青蛙叫唤,还能把天翻过来。但这回不同!第一是人数多。三四千工人,谁知道到时候还会来多少!再加上还有近百辆汽车。这么多人和车聚在市委市政府门口,顷刻间就会造成整个一条街的交通堵塞。市委市政府这条街是市里的中心地带,东西足有十多里。若赶上上下班高峰时间,连人带车全都堵死在这条路上,那可就不像是几千工人在闹事了。第二,眼下正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年关在即,物价陡涨,市委市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仍然没能把物价的涨幅平抑住。前不久市政府曾作过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采取了种种便利条件允许菜农进城直销蔬菜,还专门为此在市中心开了一个直销市场。没想到菜价不仅没能降下来,反倒把菜价越抬越高。有人就说了,让菜农进城直销,等于是引浪人室!农民们进到城里一看,眼界顿时大开:没想到这些菜原来还能卖到这么贵!能贵不贵他妈的岂不是傻子!老子的莱比那些二道贩子的菜可新鲜得多哪,凭什么要比他们卖得还便宜!于是菜价不仅没能降下来,反而唰唰唰地一劲往上涨。菜价往上涨,也带着别的物价一起唰唰唰地往上涨,而且还把那些停工停产没有工资的工人和失业人员做点蔬菜小生意的路也给堵死了。在这个人人都怨气满腹、牢骚满腹的当口,要是有人借机也跟着这么一闹腾,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第三,与市委市政府相邻的另一条街上,便是省委省政府门口,这些人要是再闹腾到那里去,影响可就更大了,尤其是这两天,正有一个西欧国家的代表团,正在同省里洽谈一个老大不小的投资项目,万一……
    ========
    文学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虽然有些人早就抛弃了文学的"反映"论、"镜子"说,但文学又毕竟不能天马行空地"超现实"。于是有人提出要"直面世俗",要写人的"俗"生活。文学也就"世俗"了许多,也"势利"了许多。聪明的作家不是写"风月",就是写"风流",媚时媚势的媚世之态可掬,直把渐渐"富"起来的人看得心满意足、心猿意马——真是天下太平,何不去"风月""风流"呢?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阵痛"也就被轻轻地掩饰过去了,承受"阵痛"的人们的"沉重"感也就被消解得"烟消云散"了。于是,"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于是"放心喝茶,睡觉大吉",不,应当是"放心喝酒,游玩大吉",历史毕竟进步了许多。文学也就变成了"消闲"的把戏。
    但是,读过《抉择》之后,才知道这个社会中除了"发财"的人之外,还有很多并没有"发财"的人,还有艰难、还有沉重,还有生死攸关的"抉择"——不仅仅是普通工人的抉择,也有市长的抉择。很显然,《抉择》不是"闭眼"文学,而是睁眼看现实的文学。记得黄秋耘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大概是"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难道还有什么"疾苦"吗?是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很难从文学中看到什么"疾苦",而今却从《抉择》中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普通工人的疾苦。当一个企业已经瘫痪、停工、濒临倒闭之时,与这个企业共命运了几十年的职工们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写出他们的命运不仅需要艺术勇气,而且更需要良心——文学为什么就不能关注他们的命运呢?
    我之所以看重《抉择》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这部作品是继《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等作品几近20年之后再次关注国有企业及工人命运的作品,重要的在于它第一次正面地表现了新的现实关系!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敢正面地触及这种新的现实关系。历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人们衣着服饰及衣食住行的变化,不仅仅是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实际上,更深层的变化是现实关系的变化,即"经济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抉择》与《沉重的翅膀》作一比较不难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一切都已大异其趣了。这个企业里的"领导者"不是当年的"改革者"吗?但这里的工人依然就是工人,而且变成了无工可做的工人。这里的领导者形成了一个权利阶层,国有资产通过权力变成了"资本",他们成了"改革"的既得利益阶层,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90年代有一个"流行词"叫"工薪阶层",但媒体讳言与"工薪阶层"相对应的那个阶层是什么阶层。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就不能不反映现实关系的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触目惊心的变化。理由是那样堂而皇之,手法却是如此"暗渡陈仓",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历史的存在。马克思曾高度评价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原因之一就是,马克思认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提供的。揭示的关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比一切职业政治家、道德家、经济学家所提供的东西还要多得多、深刻得多,因而马克思称狄更斯、萨克雷等作家为"杰出的小说家",称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几乎可以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看到勺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张平的《抉择》通过市长的视线,对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上上下下的生动描写,可以说,揭示了这个企业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破产"的边缘,揭示了现实关系在这里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果把《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与这部《抉择》联系起来看,也许破产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还有曾经在人们心灵中坚守的信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抉择》无疑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对这十多年现实变化的一种历史描写,或者说,描写了历史的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又是文学多年来讳莫如深的一个侧面。长篇小说《抉择》恰恰是通过市长而不是别人目睹了这个侧面,这是市长难以想象而又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侧面。如果说改革是激流,是荡涤腐朽的激流,那么也不能不看到这汹涌澎湃的激流中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不能不看到这激流中的暗礁与漩涡。正是这漩涡差点把市长也卷了进去,而且已经把许多人卷了进去,把国家的财产、工人的血汗也卷了进去,卷入了欲壑难填的漩涡之中。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学总是在直面现实的边缘徘徊,甚至"直面现实"被"直面世俗"取而代之,"世俗"代替了"现实",以"世俗"的喧嚣掩盖"现实"关系的秘密变化,掩盖鼠窃狗盗之徒的猖獗行为。还有人大唱"宽容"的高调,要人们"宽容"什么呢?市长李高成终于认定了一个事实:"摧毁和颠覆着改革的,把人们对改革的热情全部变为对改革的憎恨的,正是眼前的这一群人!""纵容和放过他们,都将是万劫不复的历史罪人!"这是亲眼目睹了漩涡黑洞之后的市长李高成的清醒,正是这种清醒促使了他痛苦而坚决的抉择。
    "现实"不只是"世俗"的熙熙攘攘,更重要的是一种现实关系。不敢揭示世俗红尘掩盖下的这种现实关系,文学就只能停留在现实的世俗表层上粉饰现实,就会离开现实主义。如果说,近两年来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冲击波",那么,应当说,张平的这部《抉择》无疑是这个"冲击波"中的重要之作。从《年底》、《大厂》、《穷人》、《破产》、《分享艰难》、《苍天在上》、《人间正道》、《车间主任》到《抉择》,可以看出这个"冲击波"的特征首先是"睁眼看现实",看破"世俗"掩盖下的现实关系。
    二、在良心的天平上
    阅读《抉择》时,不知道遇到了多少个疑问句、反问句,触目即是。叙事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事态的追问。这是作家张平,也是市长李高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一幕幕触目惊心之事的追问,这一点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
    那么,作家究竟要追问什么?为什么还没有学得"聪明"或学会"糊涂"?在人们变得"聪明"了许多的今天,还有谁愿意问"为什么"呢?还能问出什么青红皂白呢?不是说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么?"钱"不就是最大的"理"么?不是说"有理没钱莫进来"么?不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么?不是说"我是流氓我怕谁"么?这正是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郭中姚及其小集团信奉的逻辑,他们正是按照这个逻辑肆无忌惮地侵吞了国家的财产和工人的血汗,正是按照这个逻辑利用手中的职权化公为私,把自己由国家干部、由人民的公仆变为贪污者,变为腰缠万贯的资产者,变为鱼肉人民的恶霸。仅仅十几年时间,为什么会滋生出这么一个阶层?他们的逻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的逻辑吗?他们究竟是"改革"者还是"改革"的蛀虫?他们耀武扬威、花天酒地、为所欲为,难道对他们的逻辑与行为就不该问一个"为什么"吗?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吗?
    也许人们已经司空见贯,懒得再去问"为什么";也许人们学得"聪明"了,学会了那难得的"糊涂",大彻大悟了,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必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呢?也许人们觉得已经难以问出结果,问也白问,倒不如不问。总之,在我们的文学家的笔下,再很少看到70年代末期文学中那种执着的"为什么"了。文学似乎一夜之间接受了"存在即合理"的说法,放弃了对现实的针砭与追问,而更愿意躲进"自我"的天地"与世无争"。从认同存在到屈从的叙事姿态,可以看出文学淡化了对现实的"热情"与"激情";从拥抱现实到疏离乃至逃避现实,可以看出文学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理性穿透能力。对现实的逃避与放弃"为什么"的追问,构成了90年代后期文学整体上缺乏精神力量的颓废景观对现实的淡漠与对良知的淡漠,互为表里,说明了文学立场的后撤,撤退到"旁观者"的"看客"立场上,睁只眼、闭只眼,"醉眼中的朦胧",有什么过不去呢?得过且过,麻木不仁,似乎是呐喊、启蒙、呼唤、干预了一个世纪的文学的最后的"恍然大悟"?
    但是,只要把现实状况放到良心的天平上,有良心的人仍然无法心如止水或心如死灰,仍然无法完全平静。就比如"抉择"的主人公李高成市长,当他真正了解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情况之后,了解了工人的处境及公司官僚阶层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吃惊了,他愤怒了,他无法平静了。他犹豫、他徘徊,他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但一颗没有泯灭的良心在促使他思考、追问,这一切是"为什么"?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合法的吗?一边是国有企业的停产与破产,一边是"寄生"在这些国有企业上的私人公司的火热火爆;一边是大批工人的下岗与生活艰窘,一边是那个"阶层"的暴利与暴富,"就仅仅只因为一个姓公,一个姓私?""既然包袱太沉,何以又会生出这么多的更大更沉的'寄生物'来?摊子太大,怎么在这摊子之外又能多出这么多新摊子?管得太死,又怎么会乱成这样?权力太小,如何会干出这么多胆大包天的事端来?……为什么却一个要死,一个能活?""对这一切你又能做何解释?你解释得了吗?为什么?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完全可以把这一切都推委给社会。推委于客观,像郭中姚一样,推得干干净净。但能这样推委吗?这样推委能向眼巴巴望着他的几万工人交代吗?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作为一市之长,因为他心里还想着几万职工的生存问题,想着社会的稳定,想着自己的责任,所以他无法像郭中姚之流一样,无法像省委副书记严阵那样睁只眼、闭只眼,和稀泥、抹光墙,或者干脆包庇这些鼠窃狗盗之徒,赶快让这个国有企业破产而不了了之。他无法做到让国家和工人蒙受巨大损失而问心无愧、无动于衷。因为他还有一颗良心,还有作为一个市长、作为一个人无法"跨越"的是非原则、善恶界限,因此,他不能同污合流。相反,这一切激起了他的爱憎,促使他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工人利益一边,站在了国家利益一边,站在了正义与法律一边。
    是的,对现实中发生的种种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追问,是以良心为动力的。一个人要丧失了良心,也就丧失了是非原则,甚至会同流合污。历史在发展变化,人们除了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作出评价之外,也应当从道德良心上对历史作出评判。如果承认我们处在现实之中,承认我们的现实并非通体光明,那么,文学就不能放弃对现实的责任,就不能放弃精神灯火对现实的照耀。光明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的良知良能,来自于人的良心。把现实存在放在良心的天平上,是美是丑、是善是恶,让它们显示一下自己的重量和价值,让丑恶、邪恶、卑鄙在这个天平上无地自容。一个人,一个作家,敢不敢对现实作出一种理性追问,也是对自己良心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平在《抉择》中塑造了一个市长,通过他对存在着的东西的追问,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一个慰藉——面对现实,问心无愧,他作出了自己的良心的回答和选择。坚守自己的良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一个处处都有着利诱的现实环境中。事实上,《抉择》中的那个阶层,不是一个个都把良心拍卖了吗?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我们的现实中,竟存在着一种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的观念。坚守良心的人常常被视做"傻瓜",相反敢于卖身卖心而不择手段地掘取金钱的人常常趾高气扬,正如郭中姚之流一样寡廉鲜耻反而如鱼得水。这种没有良心的人恰恰是瓦解国家资产的、损人利己的一先锋",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英雄",正所谓"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邪气嚣张。作家终于让这伙人落入法网,也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天理不容也。如果把这些贪污腐化分子们放在金钱的天平上,他们一个个脑满肠肥,财大气粗,可谓"大款"、"大腕",重得不行。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用金钱的天平来衡量人的价值,但为什么就不能把他们放在良心的天平上称一称?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还有一点人味吗?难道文学不应当守护人类的良心,不应当揭破这些鼠窃狗盗之徒的罪恶,而应当为这些"蛀虫"脸上贴金么?把他们描写成"谁发财谁英雄"的"时代英雄"么?很显然,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罪人,或者像市长李高成说的那样,他们是人民的"敌人"。而真正的英雄恰恰是与他们进行斗争的人——李高成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工人们。
    无疑地,如果说近两年文坛出现了一个"现实主义冲击波",那么,《抉择》的出现,便是这个"冲击波"中的重要之作。其意义在于正面地揭示了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关系;在于把社会现实放在良心的天平上进行价值追问。这两点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性质。虽然这部作品在叙事上、在人物塑造上还嫌不足,在艺术的打磨上还有很多欠缺,但这些遗憾都不足以掩盖作品本身散发出来的直面现实的艺术勇气及理性精神的透视,这一点在当前的文学中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难得的。

112
0
+++本文作者张平的其它电子书下载+++

下载地址


扫描二维码下载本书

用户评论

自古评论出人才,欢迎您发表您的精彩评论!
《小说《抉择》》最新评论